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简报 > 正文

    我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的对策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23日 10:57点击次数:字号:T|T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条件下。为争取到更多的国家和社会的支撑,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如果过度发展文科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减慢其他学科发展的速度,延缓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因此,怎样构建一个与理工科大学相适应的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布局,如何通过文科的专业设置与科研,促进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解决更多的现代工程实践重大课题,成为理工科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科的合理定位

    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总体上没有综合性大学高。因此,在理工科大学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应照抄搬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模式和路径,不能一哄而起,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量力而行,按需而为,促进文科阶段性发展。

    世界著名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一流标准循序渐进地寻求发展。加州理工大学在学校发展历史中一向重视学科的发展质量,对于学校的规模和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在1925年,加州理工学院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已经小有名气,但全校仍然只有物理、化学和工程三个系,增设新的学科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但校董事会在这时做出一个记定,除非新引进的专家、教授能开展和和现有的物理和化学学科所能做出的那样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一般不轻易增设新的科系,该校也一直保持了这个优良的传统。1925年,学院聘请著名的哈佛大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系的系主任威廉加盟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队伍,主要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历史、文学等核心课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系。该校遵循学科不求过多,范围不求过宽,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宁缺勿滥,精益求精的方针,因此,到现在其文科乃至学校的规模都很小。我国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和追求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不能盲目攀大求全。不贪多求全并不是限制文字科学科学的建立,找准定位更要兼顾合理布局。要打破理工院校中工科一统天下的局面,保持学科间的平衡态势。根据实际情况,抓信几个优热学科作为突破口,目标适当,措施得力,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科生长空间。

    文科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浓厚的人文氛围能给予文科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人文化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是发展文科的无形资产。文学艺术扭转的缺乏是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环境死穴,因此理工科大学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科生长的良好空间。

    1.根据学校总体规划,逐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都要充满文化韵昧,体现出高校校园环境所具有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

    2.启动校园建设“景点工程” 建筑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校园主体建筑、园林道路以及附属设施。利用校园建筑的空间,适当悬挂名人、大师的图像并配有文字介绍,或关于文学、艺术、社会等方面的常识板报等,定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各种课外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思想健康、形式活泼、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是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增强文化内涵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术讲座和素质教育报告等更容易在理工科大学中激发学习文科的热忱,从而为文科生长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4.建立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如学校工作条例、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师生奖惩制度、引进人才政策、科研政策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适合自身发展规律,只有得到师生认同,他们对学校倡导、鼓励的各咱活动才能积极参与自觉去做。

    三、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文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是注入式、满堂灌,重“教”“轻”“学”,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这样的培养方式造就出的学生已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方式。

    1.确定现代文科人才培养目标 (1)加强文科的社会服务性。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科教育面临着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抉择。理工科高校中的文科的优势是有理工作为强大背景,这样的文科可以与理、工科结合发展综合型应用文科,从而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其社会服务性职能。(2)增强文科课程的应用性。与文科培养目标强调社会服务性相适应,还应改变高等教育文科课程内容僵化、保守、应用性不强的状况,加强文科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操作性。(3)加强是人文精神的培养。现代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人的素质的提升为基点,注重文科内在价值,如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情趣的培养,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

    2.科学合理设置文科课程 (1)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比例。合理的课程安排应是各类课程呈现出一种平衡的态势,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科学类课程、专业课各点文社科总学分的三分之一。而我国大多理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人文社科仅占五分之一的比例,虽然在非课程要求中安排了一些讲座和实践但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并且在文科教育中政治品德课设置的学时明显过多,诸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占了多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众多组成部分。因此增加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势在必行。(2)以“学生为本”灵活设置课程计划。由于个人的知识、智力、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差异较大,实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规格、高层次、多样化的,因此,应灵活设置课程计划,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自由。加州理工学院施行独立学习方案,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而不必完全遵循学校现有的专业计划。但这种方案必须由学校有关方面批准,并由他们组织一个由3位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以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国大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力图完善和详细,甚至规定了上课形式和考试类别,每个学生都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安排上课,即使选修课也受到要类、专业的限制。因此,要尽快改变这种课程体系的束缚,让学生有独立选择学习的机会,有机会进行各种尝试,包括失败的尝试,以形成独立发现的能力。

    3.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开设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满足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修课程,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在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就是基础教育和专门教育、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把他们穿插起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理工科大学的文科课程建设尤其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设立新型的综合课程。

    四、发挥理工科大学优势,促进文科科研发展

    1.改革文科科研管理体制 (1)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是体制,适当引人竞争机制。(2)扩大学校基层的自主权。(3)进一步加强横向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之间的联合。(4)重现科研成果的推广,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5)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壮大科研力量。

    2.建立“精品”意识,多出高质量重大成果 高校文科科研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大量的“精品”,就会脱离实际,降低学术水平,从而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为保证文科科研的质量,一要积极引导文科教师投入社会生活,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多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研究论著和咨询研究报告。二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要建立奖励和约束机制,奖勤罚懒、奖优惩劣。

    3.开展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研究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相互回归和有机融合,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日益增长的趋势。理工科大学文科科研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理、工、文、管相关学科的力量,进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研究。

    4.建立与文科科研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文科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因此难以确定文科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的方法。如果沿用与自然科学标准一致的量化考核标准,会使文科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严重脱节,使文科科学研究周期大大缩短,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而不顾论文的质量。因此需要构建符合文科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从而对文科科研起到约束促进作用。

    五、采取培育、引进、开发、激励措施,提高文科师资质量

    1.积极地引进和开发能够促进人文学科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理工科大学引进文科优秀人才应具备理解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超常规的眼光和胆魄。摒弃门户之见,引进和培养一批文科学术带头人,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人际环境,使之有归宿感、成就感和不断时取的动力。同时在人才引进上还要树立一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请其他院校、社会团体、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这样既补充了师资,又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大师,感受不同的文化教化,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学校的财力与人员。另外,还应重视开发本校已有的人才资源。通过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能够极大地激励和促进本校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或政策,使一有人才充分地发挥作用。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文科学术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1)营造良好的个人成长与专业成就条件。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他们希望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高级人才,希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承认,实现自己的人才价值。因此,学校应该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的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构筑舞台让教师去发挥。(2)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构造个人成长的阶梯环境。学校及高校人事制度中应根据知识性员工个人成长的追求特征,建立多级的晋升制度,采用定期的阶校评选、考评机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竞争氛围。(3)创造与业务成就、个人成长相适应的就高收入水平机制。目前高校教师特别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经济收入仍属一般,广大教师希望获得得一份与自己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成果相称的报酬,因此以提高福利侍遇为核心的物质激励对于他们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同时要注意工作绩效与报酬的对应关系,逐步消除高等院校中吃“大锅饭”现象,防止个人报酬与其业绩不对称等不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现象。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