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院部、临沂校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措施》、我校《青岛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方案(2025-2029年)》《青岛理工大学关于制定202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我校本科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拟分批开展本科顶级课程、交叉课程和智慧课程建设,现面向各学院(部)、临沂校区组织开展2025年度青岛理工大学本科顶级课程、交叉课程和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第一批)立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与建设要求
(一)顶级课程
1、建设目标
顶级课程为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以创新性解决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原型系统实现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原理、概念和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反思性和目标导向,强调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活动。通过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或来自于科研中的前沿科技问题,为学生提供整合性的设计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技术解决多学科挑战问题和激发自身内在潜能的机会,获得自我成就与学以致用的高峰体验。
2、建设要求
(1)课程应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学生(五年制为本科四年级下学期或五年级学生)。
(2)学习成果具有可展示性,有望转化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
(3)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须突出基于实际问题设计和实现创新解决方案过程,注重结合工程领域需求、将需求转化为技术规范或设计策略、运用建模技术和评估设计方案、通过团队合作实现和验证解决方案的过程。
(4)应有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估与考核机制。
(5)可面向全校开放选课,每年开设。
该类课程拟立项10门左右。
(二)交叉课程
1、建设目标
交叉课程是指课程授课内容系统整合两个及以上学科门类知识,通过不同学科专业内容的共融、联动和互补,实现跨学科贯通知识整合,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交叉的整合思维和多学科知识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解决综合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
2、建设要求
(1)课程应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学习成果具有可展示性。
(3)课程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课程内容可来自工程实际,或社会热点,或学科前沿,或由大学生科技竞赛转为的项目。
(4)应有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估与考核机制。
(5)可面向全校开放选课,每年开设。
该类课程拟立项10门左右。
(三)智慧课程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基于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通过AI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体验,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建设要求
申报课程应为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学分的课程。其他要求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利用AI技术以可视化方式完成课程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能力图谱三层图谱建设并上线。每一学分课程的知识图谱一般不少于80个知识点、问题图谱不少于5个基本问题。
(2)利用AI赋能教学模式创新,重构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整合包括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PPT、课程教案、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微视频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课程教学内容。
(3)利用AI助教、学伴技术,赋能课程应用场景建设,为学生提供实时的交互式学习和练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课程教学团队熟练掌握AI助教的相关应用,能够利用AI技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并基于学生的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效果反馈和路径推荐,实现因材施教。
(4)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进行实时的学习体验调查,提供及时的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反馈。
该类课程建设项目拟立项100项左右。
二、申报条件
1.课程负责人需为我校中级或以上职称的在职在编专任教师,申报顶级课程、交叉课程的负责人需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政治素质过硬,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有足够时间精力按期完成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及时投入应用并能持续更新。
2.针对同一门课程,交叉课程和顶级课程不可兼报。
3.交叉课程教学团队必须由2个及以上学科背景的成员组成,具备本学科深度和优秀教学经验,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授课、评估全流程。
4.课程团队成员热爱教学、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人员稳定。成员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五年内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和科学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申报程序
1.各教学院部请于10月31日前将项目建设申报书(附带支撑材料、教学大纲等)和教学院部2025年课程立项建设申报汇总表签字盖章PDF版和可编辑word、excel版原件发送至邮箱jxxxh@qut.edu.cn,逾期不再受理。
2.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公布。
四、工作要求
1.各教学院部要严格审核,认真组织遴选择优推荐,安排专人负责本项工作。课程负责人要重视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
2.智慧课程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验收时所有项目课程必须建设完成完备的课程知识图谱(包含知识图谱、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等),并至少提供1份课程教学典型案例,3-5个AI助教典型教学案例,1个在智慧教室开展的课堂教学优秀案例视频。
3. 顶级课程和交叉课程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课程最晚需在2027年春季学期开课。验收时所有项目课程必须建设完成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案,形成一份课程教学案例。课程建设验收后需至少连续开课3年。
4.各学院部应结合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和课程体系等,做好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投身顶级课程、交叉课程和智慧课程的建设及应用,对立项教师提供必要支持,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等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5.对于顶级课程,学校给予1万元课程建设经费;交叉课程,学校给予3万元课程建设经费(分两批拨付经费,本年度立项后拨付1万,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没有经费支持,通过评审后立项为校级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后面市级及以上(含相关学会)智慧课程评选推荐将在立项建设的校级智慧课程建设项目中遴选。
6.学校对立项建设的课程和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在课程和项目建设期间开展中期检查,对课程和项目建设不积极、成效不显著的将视情况进行延期结题、废止以及经费收回。
联系人:魏老师
电话:85071128 13589341697
教务处
2025年10月17日